近期因出版攝影書籍,對市面上的攝影書比較關注,日前發現一本暢銷攝影書,書裡的採光觀念錯的非常離譜,恐怕對廣大攝影愛好者造成不良影響,故興起撰寫此篇教材的念頭,並非有意批評該書籍,而是希望矯正部分錯誤的觀念。該書的作者喜歡用逆光拍攝人像,在他的書中極力標榜逆光拍攝的好處,但光學原理卻是錯誤百出。他的理論是:逆光光線不會太強,所以臉上坑坑疤疤不明顯,看起來皮膚瑕疵變少了;而順光直接照射,光線太強,臉上坑洞及瑕疵比較明顯,所以皮膚變差了。另外一個論點也是大同小異:順光就如同閃燈直打,所以比較硬,逆光就比較柔,他還提到順光的好處是1.陰影明顯….。
看到這裡已經讓人匪夷所思,就別再舉其他更多錯誤理論了!
喜歡攝影的你,不管研究光線到哪個程度?看了他的理論,就你對光學基本的認知,你能發現哪些錯誤?最簡單的:所謂逆光,表示光源從模特兒後方來,照理說逆光應該投射不到模特兒臉上,才稱為逆光吧!他所謂的逆光,在此時應該只是效果光,決定臉型、皮膚質感的是另有其他的光。這個大的錯誤就是光的方向錯亂,而又與光的質感混淆。
光源從後方來,陰影會在前面,怎麼會是臉上坑洞不明顯呢?按照光學原理來說,應該是順光比較看不到陰影吧!模特兒臉上的坑洞及細紋、瑕疵其實就是因為處在暗部陰影,才會顯得特別明顯,正面的順光會填補這些陰影,自然瑕疵就不明顯,但帶來的缺點也就是讓臉部平坦,缺乏立體感。
另外一個錯誤,就是他提到光線的強弱,會決定臉上瑕疵明顯或不明顯;這讓人啼笑皆非,光線太弱,眼睛看不到瑕疵,難道就拍不出來嗎?當相機需要得到正確曝光時,所有瑕疵當然無所遁形,不會因為當時光線微弱就讓瑕疵不明顯,這又是光線強弱與光線質感的大混淆。
還有一個錯誤論點:順光就如同閃燈直打,所以比較硬;這又是一個不知所云的說法。自然光隨著大氣中雲層、水分子、懸浮粒子的多寡,決定光質的硬、柔,大氣中改變光線的物質越少,光就越硬,例如萬里無雲的直射陽光。反之,大氣中讓光線產生反射或透射的物質越多,光就越柔,例如陰天的擴散光。所以無論順光、斜光、側面光…決定光質的並非光的方向,但在相同光質條件下,光的方向確實會影響質感。
在此,就人像攝影採光基本觀念稍作整理,以免大家一頭霧水。
人像攝影採光正確的觀念,首先在外景拍攝時,光線四面八方都有,絕對不是只有一個方向,也不是只有一種質感。在人像採光學上,我們把投射在模特兒臉上、正面身上的光,稱為"主光源",周邊環境的反光或人造的補光(反光板、閃燈…),我們稱為"輔助光源",而逆光或斜後光(半逆光)所形成的邊光、髮光,稱為"效果光"。
而光線在實際運用上,應該分為:1.光的方向 2.光的質感 3.光的對比 4.光的色彩
1. 光的方向: :
順光:光線來自正面,臉上、身上陰影較少,優點是細部紋理豐富,色彩亮麗飽和;缺點是缺乏立體感。
斜光:光線大約從模特兒45°的方向來,明暗適中,層次豐富,色彩一樣很飽和,是攝影上運用最廣泛的光。
側面光:從正側面來的光,明暗參半,較具個性,運用在男性人像很適合。
斜後光:或稱半逆光、邊光,對邊線的描寫效果獨具,立體感十足,能有效讓主體跳出背景的壓縮,增加照片縱深。
逆光:光線從模特兒後方來的光,有時會在模特兒頭髮或身上形成邊光,缺點是反差可能過大,若是忽略進到鏡頭的強光,而以臉部當時較弱的光線作為曝光基準,會形成光暈漫射到主體身上,色彩飽和度也會大大的降低,細節喪失嚴重,當然這樣的特性,用來作為創作的基調,也未嘗不可。
2. 光的質感 : 光線硬或柔的程度,簡稱"光質"。如上述萬里無雲的直射陽光與陰天的擴散光,其中光質的落差就很大。
硬質的直射陽光,反差大、細部層次不夠豐富是它的缺點,但只要調整模特兒臉部方向,去遷就光線,再配合正確的補光,展現硬質光線的優點並彌補其缺點,一樣能得到令人滿意的作品。
陰天的柔光,由於反差小,無明顯方向性,對初學者而言,是比較好控制的光線,因為比較不會在模特兒臉上出現難看的雜光。優點是柔和的光線質感,會讓模特兒膚質顯得比較好;缺點是色彩無法像直射光般亮麗,邊線也比較沒有那麼銳利,畫面整體顯得比較暗淡,故建議場景選擇色彩鮮豔的背景。(如上圖)
下午四、五點,已經西斜的充足陽光,反射到整個大氣中,再投射到模特兒身上,模特兒所站位置並不會受到陽光直射,但卻有大量光質適中的反射光照射,亮度、飽和度、銳利度都夠,但卻不會有太大反差,臉上質感也很好,這樣的光線條件,其實無所不在,也不一定特定時間才有,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它了!
3. 光的對比 : 也就是反差,在人像攝影上指的是亮部與暗部的對比。
若想在外拍時得到對比明顯的作品,當然得選擇方向性明顯的光源,並讓模特兒肢體與臉部都有很好的照明。
4. 光的色彩 : 也就是色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