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常在攝影網站看到有關"色溫"的討論,但是常常聽到怪怪的形容詞,比如說:貼圖時的說明文【今天下午去XX拍色溫或拍的不好,沒有色溫】...等等之類的,從這些對談得知,他們誤解了"色溫"這個名詞了,也有可能他們吸收到的"色溫"知識是錯誤的,攝影網站上攝影知識取得方便,有很多很棒的經驗之談,前輩提攜後輩是很好,但其中不乏錯誤的攝影知識,很多人在沒有查證的情況之下,就收納下來成為自己依循或參考的準則,日後再拿這些錯誤知識與人筆戰,爭論不休,如此不斷在網路上流傳,使得誤解的人越來越多。在我印象中還不曾看到有人比較完整、正確的來解釋"色溫",以下是小弟以我有限的攝影知識,為"色溫"所做的註解:

在光學中為"色溫"所做的定義:

"光"有各種不同的波長,某些光的波長是人的肉眼可見的,稱為可見光;另外人眼無法接收的波長當然就是不可見光(例如短波長的紫外線、X光、珈瑪射線,波長較長的紅外線...等)。而這些可見光會因為波長不同還有光的溫度變化,而形成紅、橙、黃、白、青、藍、紫的七色光譜,而為了區別這些光譜,就以它的絕對溫度數據化,來表示光的顏色,單位是:度K。色溫數值越低,表示光越顯現紅色,色溫數值越高,表示光越顯現藍色,而色溫值從低到高的過程中會逐漸顯現橙、黃、白、青、藍的光顏色。舉例說明:天還未亮時,此時的色溫還是很高,所以夜拍的題材才會前景、天空都是一片藍,隨著天空露出魚肚白,色溫開始很快的降到最低點,所以日出拍出來的景物才會那麼紅,隨著時間越晚色溫開始提高,光的顏色也由紅變橙、黃,到了大約九點過後(夏、冬稍有差異),會逐漸顯現接近白色的光,這就是色溫與光的變化。

要學習"色溫"的知識,必須先了解"光"的三元色及其互補色:

光的三原色:藍(B)、綠(G)、紅(R)
光的互補色:黃(Y)、洋紅(M)、青(C)

色溫所產生的實際顏色與肉眼辨識有極大的差異之外,"光"也會因為天候條件、環境而產生變化,傳統相機的底片設計出日光片與燈光片供攝影者選擇,在不同的色溫條件下,底片的顯色也有可能產生極大的色偏,如果你拍攝的題材不容許有太多色偏,除了選擇底片以外,必須透過濾色鏡來做更細微的矯正,尤其在專業攝影中的服裝攝影、商品攝影、室內設計...等,有些要求非常嚴格,不容許偏色,所以每個商業攝影師,一定準備數量龐大、各式各樣不同顏色與單位的CC濾色片,作為矯正各種色偏的工具,我也是如此,長期下來花在購買濾色片的錢是相當可觀的。如果你想感受那些國際性商品或服飾公司,對於這部分要求的精密程度,可以做一點小小的測試,如果你是戴眼鏡,而且是完全透明沒有彩衣的鏡片,把它放在純白的白紙上,鏡片朝下,檢視從鏡片看到的白紙和鏡片以外的白紙,兩者之間的差異,一般如果有UV燻膜,只會影響濃度,就是看起來比較暗,但其實看似透明的鏡片大約都有兩個單位以上的色偏,而早期柯達與富士公司出的CC濾色片,最小做到2.5個單位,讓專業攝影師能將攝影作品的色偏降到最低,經由這個測試約略可以得知,部分商業題材對攝影成品的色偏要求的精準程度。

但在絕大部分的攝影題材上,根本不需如此大費周章,更何況數位化以後,相機本身的顯色無法像底片、沖印系統有國際性的標準,後製時又牽涉每個人顯示器的差異很大,做這些動作已經不具任何意義,更何況色彩表現也是攝影創作其中的一環,如果沒有精準控制色偏的壓力,就不需讓那麼多的規則牽絆著你,那就盡情大鳴大放,大膽的在你的作品中表現色彩,同樣那一句話,你自己的作品,愛怎麼拍都行。但是記得:有光就有色溫,日出與夕陽時是低色溫,日出以前和晚霞之後微弱的光,都還在高色溫的階段喔!

 

以上為[許毅]對"光"及"色溫"的關係,作的一點粗淺的解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許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